poems

毛概大作业

要求

选项五:诗词中的中国近现代史

大家如果看我的慕课,则会发现一个特点:引用大量诗词,通过文艺形式讲授思政课。在慕课的讲授过程中,我引用了一百多首诗词,包括自己写的一首打油诗。
这项作业的要求是通过浏览相关书籍搜集并整理与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事件相关的诗词。这些重要事件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举例: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大革命、北伐战争、四·一二事件、宁汉合流、南昌起义、五次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延安整风、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土改、抗美援朝、镇反、肃反、“三反”、“五反”、社会主义改造、整风运动、反右派运动、大跃进、反右倾运动、三年困难时期、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九·一三事件、1975年整顿、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改革开放、邓小平南方谈话、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三峡工程、中国入世、北京奥运会、党的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党的二十大、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
完成这项作业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历史事件的范围是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当然也包括当代史。但不包括古代史,因为古代的历史诗词太多了。这里的历史事件既包括大事件,也包括小事件,只要你认为有意义即可。
2. 既包括诗,也包括词;既包括古体诗,也包括现代诗。
3. 要注明诗词的作者和出处。一般应该是纸质文本上的出处。举例如下:陈毅:《陈毅诗词集》(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78页。陈寅恪:《陈寅恪诗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日】三木英雄:《人歌人哭大旗前: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第49页。
如果实在找不到纸质文本出处,也可以注明网址;但不能是所有诗词的出处都写网址。
4. 由于毛泽东诗词人尽皆知,因此大家要在毛泽东诗词之外进行搜集。
5. 不仅要罗列,而且要有所阐释,说明诗词与历史事件的关系
6. 搜集诗词不少于50首。每首满分1分,其具体得分视其阐释质量而定。
7. 绝对不能相互抄袭!!!
8. 可以按照如上要求一首一首分开阐释,也可以以多首诗词串起整个中国近现代史(往年个别同学就有这种作法,可还行^_^)。
9. 可以自己创作诗词,但要说明是自己创作的。如果已经面世则需要注明出处。(2020年疫情期间有位同学询问是否可以自己创作诗词,故之后我加上了这条。我很赞赏那种“创作型”选手)
10. 这项作业比较特殊,原诗词的字数不计入作业篇幅之中。

内容

鸦片战争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清】林则徐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选自

张正吾,钟贤培等选注:《中国近代文学作品系列 诗歌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12月,第33页

赏析

林则徐抗英禁烟有功,却受到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发配伊犁充军。这组诗歌作于1842年林则徐被迫在西安与家人分别之时。当时鸦片战争即将以清朝的失败结束结束。
一方面,从“浩荡襟怀到处开”可见,因与家人分别,怕他们担心,林则徐故作达语自慰,说自己要襟怀坦荡、四海为家。但字里行间蕴藏着对贬谪的不平之气。另一方面,“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只要有利于国家的事情,怎么能因为对自己有祸就躲避呢?虽然被贬谪,林则徐仍旧心怀家国,表达了自己不计个人得失,愿为国献身的崇高精神。
林则徐的一生与鸦片战争息息相关,他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侵略,被誉为“民族英雄”。他主持的虎门销烟,成为清朝与英国进行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己亥杂诗(八十五)

【清】龚自珍
津梁条约遍南东,谁遣藏春深坞逢?
不枉人呼“莲幕客”,碧纱㡡护阿芙蓉。

选自

邹荫辛:《屈辱:鸦片战争诗选》,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0页

赏析

作者在诗中自问自答,先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朝廷禁烟的条约已经贴满了东南各省港口,为什么在烟馆里仍旧有人吸大烟。之后作者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政府官员很多人已经染上烟瘾,他们滥用职权,包庇亲近的人吸食鸦片。“谁”“不枉”极言作者的愤怒,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以及一丝无奈。

甲午中日战争

有感一章

谭嗣同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选自

张正吾,钟贤培等选注:《中国近代文学作品系列 诗歌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12月,第318页

赏析

这首诗作于1896年春,一年前的春天,清政府因甲午战争战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所以,当春天再次来临时,诗人感受到的不是春天的生机活力,而是“春愁”,即对国家危难的担忧。
“四万万人齐下泪”点明作者的悲愤与广大群众的悲愤是一样的,都饱含着对国土沦陷、国家危亡的忧虑与悲痛。

第二次鸦片战争

有感二首(选一)

【清】莫友芝
海腥吹入汉宫墙,无复门关亦可伤。
杂种古来忧社稷,深仁今日太包荒。
羽林说卫存文物,车驾巡秋冒雪霜。
卧榻事殊南越远,可容鳞介溷冠裳。

选自

张正吾,钟贤培等选注:《中国近代文学作品系列 诗歌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67页

赏析

这首诗作于1860年,是作者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慨叹清政府丧权辱国而作的,体现出诗人的爱国情思。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一味妥协,签订了大量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还使得大量珍贵文物遭到破坏。诗中开门见山点明了这一事实。“羽林说卫存文物,车驾巡秋冒雪霜”一句,正话反说,讽刺了咸丰帝仓皇出逃导致文物遭到破坏。
同时,诗中“海腥”“鳞介”也反映出作者尚未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

太平天国运动

白龙洞题壁诗

石达开
太平天国庚申拾年,师驻庆远,时于季春,予以政暇,偕诸大员,巡视芳郊,山川竞秀,草木争妍,登兹古洞,诗列琳琅,韵著风雅。旋见粉墙刘云青句,寓高超,出词英俊,颇有斥佛息邪之概,予甚嘉之。爰命将其诗句勒石,以为世迷仙佛者警。予与诸员亦就原韵立赋数章,俱刊诸石,以志游览云。
挺身登峻岭,举目照遥空。
毁佛崇天帝。移民复古风。
临军称将勇。玩洞羡诗雄。
剑气冲星斗,文光射日虹。

选自

张正吾,钟贤培等选注:《中国近代文学作品系列 诗歌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99页

赏析

这首诗作者为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杨秀清、韦昌辉内讧后,石达开因遭洪秀全猜忌,于1857年带兵出走。本诗作于1860年,石达开驻兵于庆远城。
“毁佛崇天帝。移民复古风”一句,表明太平天国运动只信奉上帝教,排斥儒、佛、道等教,表达了他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赤胆忠心。 后四句是诗人对自己的褒奖,说自己文武双全,气势非凡,体现出其作为太平天国将领的自豪感。

戊戌变法

苦蚊行

康有为
吾生多园居,雅性爱水木。朅来居宣南,高斋饶槐竹。
林薄既森翳,业蔓并争育。蚊虻浩辐凑,甍甍满耳目。
大者如苍蝇,虎飞食人肉。嗟此翘椅桐,台阁交荫瞩。
祗许白凤皇,飞鸣掂其足。幺么尔何物,乃亦此巢宿。
誓当聚火焚,扫除命僮仆。秽草皆捐涤,绝汝凭藉属。
大扇摇清风,卧簟书可读。

选自

张正吾,钟贤培等选注:《中国近代文学作品系列 诗歌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12月,第291页

赏析

1889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清帝不达,还遭到了封建顽固势力的恶意嘲讽与诽谤。在诗中,作者将他们比作蚊蝇,下决心要将他们一把火烧除干净。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本诗表达了他对封建顽固势力的蔑视以及勇于向他们挑战的精神。

中法战争

梦中

刘光第
梦中失叫惊妻子,横海楼船战广州。
五色花旗犹照眼,一灯红穗正垂头。
宗臣有说持边衅,寒女无心泣国仇。
自笑书生最迂阔,壮心飞到海南陬。

选自

张正吾,钟贤培等选注:《中国近代文学作品系列 诗歌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12月,第297页

赏析

这首诗作于中法战争之后,中国军队虽然大败法国军队,但因为李鸿章等人的投降政策,中国依旧与法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这首诗以梦境为载体,写梦中去到战争前线的所见与梦醒后的痛心。“宗臣有说持边衅,寒女无心泣国仇”使用反语,宗臣本指被世人推崇的大臣,这里暗讽李鸿章等一众投降派,“寒女”指自己这些平民百姓,看似无心实则有心,表达了对统治者懦弱无能的批判以及自己对国家深切的忧虑。

辛亥革命

痛苦四章(选一)

周实
瘴雨蛮烟路几千, 楝花落尽一潸然!
三年化碧心难灭, 九转成丹目已穿。
誓起鲁阳麾赤日, 忍叫胡月犯黄天。
匣中夜夜青锋啸, 愿作人豪不羡仙。

选自

张正吾,钟贤培等选注:《中国近代文学作品系列 诗歌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12月,第415页

赏析

这首诗作于1911年,以凭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广州进行武装起义。起义失败,百余位革命党人牺牲。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先生将七十二具遗体收殓,葬于黄花岗,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楝花落尽”点明广州起义失败,烈士英勇捐躯。
后面几句着重体现烈士们崇高的革命理想。“三年”“九转”体现出革命党人的救国热情。“忍叫胡月犯黄天”点明起义的目的是推翻清王朝统治。

哭钝初

陈去病
柳残花谢宛三秋,雨阁云低风撼楼。
中酒恹恹人愈病,思君故故日增愁。
豺狼当道生何益,洛蜀纷争死岂休。
只恐中朝元气尽,极天烽火掩神州。

选自

张正吾,钟贤培等选注:《中国近代文学作品系列 诗歌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12月,第366页

赏析

钝初,指宋教仁,这首诗作于1913年,宋教仁被袁世凯暗杀之后。
“柳残花谢宛三秋,雨阁云低风撼楼”既是写景,也暗喻当时“豺狼当道,洛蜀纷争”的恶劣的政治局面。
“思君故故日增愁”直接表达了对宋教仁的怀念。
“洛蜀纷争”这里指辛亥革命后同盟会内部急剧分化,反清战线瓦解,党派林立的政治局面,抒发了诗人对资产阶级软弱涣散的深沉感慨。

二次革命

义旗

于右任
存且偷生死更悲,余收尔骨尔尤谁?
平生慷概争民党,一战仓皇委义旗。
黑虎连营思将帅,流亡载道泣孤整。
良心痛苦吾能说,又到鸡鸣午夜时。

选自

张正吾,钟贤培等选注:《中国近代文学作品系列 诗歌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12月,第394页

赏析

本诗于二次革命讨袁失败时所做,表达了对“平生慷概争民党,一战仓皇委义旗”的人的批判,他们平时慷慨激昂,骗取民心,等到真正需要战斗时却畏缩不前。诗人认为,将士们空有一腔热血,但由于这些政客的退缩,士兵缺少将领的领导,所以讨伐没有成功,造成了人民的流离失所。

袁世凯复辟帝制

孤愤

柳亚子
孤愤真防决地维,忍抬醒眼看群尸。
美新已见扬雄颂,劝进还传阮籍词。
岂有沐猴能作帝?居然腐鼠亦乘时。
宵来忽作亡秦梦,北伐声中起誓师。

选自

张正吾,钟贤培等选注:《中国近代文学作品系列 诗歌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12月,第429页

赏析

诗人柳亚子,是一位爱国民主人士,在文坛上享有盛誉。
这首诗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而作。“群尸”“沐猴”“腐鼠”极言对袁世凯的鄙视。“美新已见扬雄颂,劝进还传阮籍词”借用王莽、司马昭篡位的典故,嘲讽了当时为袁世凯歌功颂德、涂脂抹粉的无聊文人政客。
“宵来忽作亡秦梦,北伐声中起誓师”则表达了自己推翻袁世王朝的决心。

中共一大召开

南湖红船

冯永杰
动荡的中国,
静静的南湖,
一条象征革命的红船,
承载着历史的重负。

没有划桨, 没有摇橹, 船,稳稳地镇住了波涛,
于无声处,酝酿着旌歌战鼓。

党的第一次会议,
从上海悄然向嘉兴移步,
甩开了魔怪的跟踪,
完成了既定的任务。

为灾难深重的华夏,
开拓了寻找光明的征途;
向饥寒交迫的民众,
发出了冲破黑暗的疾呼!

静静的南湖,
不平静的一幕:
决定中国命运的引信,
将点燃改天换地的爆破!

从此,战斗烽火燃遍山河,
从此,革命号角响彻穹庐,
在黄浦江和南湖积聚的激流,
开始了千万里汹涌澎湃的奔突……

选自

冯永杰:《仰望北斗——献给党的九十华诞》,海天出版社,2011年6月,7页

赏析

这首诗回顾了中共一大的召开,南湖红船既使实指,指为躲避敌人的追查,中共一大临时转移至嘉兴南湖红船上进行;也是虚指,船稳住波涛,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稳住了动荡不安的局势,点燃了战斗的烽火,吹响革命的号角,从此踏上革命的征途,为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国民众寻找一条光明的道路。

南昌起义

纪念“八一”

朱德

南昌首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
革命大旗撑在手,终归胜利属人民。

选自

https://www.sohu.com/a/470745535_121106832

赏析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等人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也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人民军队、独立进行武装斗争的序幕。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我党拥有军队的喜悦。“喜庆工农始有兵”也点明这支军队来源于工农,属于工农,这支军队也一定会将胜利带给人民。八月一日也因此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纪念日。

皖南事变

千古奇冤

周恩来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选自

肖菡,谭好哲,王蕙莉主编:《伟人的咏唱 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 董必武 叶剑英 陈毅诗词鉴赏》,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2月,第213页

赏析

本诗作于皖南事变发生后。当时,日本已经侵吞中国的半壁江山,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危难关头,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可是蒋介石却倒行逆施,枪口对内,残杀同胞。
“千古奇冤”直接控诉蒋介石发动的“皖南事变”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冤案。“江南一叶”代指叶挺军长领导的新四军,新四军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为民族立下了汗马功劳,却惨遭国民党的背叛与残杀。“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则用典故,点明国民党行为的反共本质,进一步强化了作者的愤慨。
本诗发表于《新华日报》,在同志们的巧妙周旋下,绕开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与读者见面,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这一举动,打击了敌人的气焰,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也体现出周恩来面对危机临危不乱的领导风范。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

朱德 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
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

选自

毛主席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诗词研究会编,《老一辈革命家诗词选注》,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第61页

赏析

“群龙得首自腾翔”指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的领导地位,“路线精通走一行”和“左右偏差能纠正”指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在革命过程中,极左极右都是不可取的,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思想路线。“天空无限任飞扬”指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机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也是党走向成熟的标志。

长征

过草地

张爱萍
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
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
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
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

选自

伍景玉编著:《长征诗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9月,第36页

赏析

本诗描绘了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景象。一二句重点写环境的恶劣,一方面,草地难行,另一方面,红军条件艰苦,缺少食物和取暖材料,更加加剧了长征的艰难。三四句重点写红军战士,“随意”“卧看行云”“谈笑”写出了红军战士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环境的艰难与战士的乐观形成对比,突出体现了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与不怕吃苦的顽强,这是红军顺利完成长征的关键原因。

浪淘沙·过北盘江

赵镕
江中乱石多,屹立巍峨,水深流急卷汹涡。崇山峡谷隘径绝,寇奈予何?
高唱纪律歌,众群皆和。红军哪能畏蹉跎。巧遇仙翁将桥架,跃渡滂沱。

选自

伍景玉编著:《长征诗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9月,第128页

赏析

这首诗写红军渡过北盘江,上阙极言降水湍急、地势凶险,体现出过江的困难,为的是衬托下阕“跃”的神勇。下阕写红军渡江,“仙翁”既是指红军渡江借助了群众的力量,也是说红军渡江十分顺利,就好像得到神的帮助一样,实际上,这源于红军战士严明的纪律性,以及和群众的良好关系。一个“跃”字,突出渡江的顺利与迅速。

七七事变

“七七”五周年感怀

陈毅
即今抗战艰难日,累累新培启我思。
五年碧血翻沧海,一片丹心照汉旗。
国中忍见儿皇立,朝内惟谋龚豆饮。
九彻为山争一簧,同优敢与亿民期。

选自

毛主席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诗词研究会编,《老一辈革命家诗词选注》,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第207页

赏析

本诗写于七七事变五周年之际,总结过去的抗日经过,“累累新培”写出抗战牺牲将士之多。后两句将共产党与国民党做对比。共产党为中华民族浴血奋战,丹心一片,而国民党则卖国求荣,汪精卫受日寇操纵,像石敬唐一样对外族俯首称臣,蒋介石政府则一心自相残杀。这首诗用对比,把歌颂与揭露结合起来,爱憎分明。

西安事变

访西安办事处志感

叶剑英
一九七九年四月十二日雪后,与明涛、尔重同志访办事处志感。
西安捉蒋翻危局,内战吟成抗日诗。
楼屋依然人半逝,小窗风雪立多时。

选自

肖菡,谭好哲,王蕙莉主编:《伟人的咏唱 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 董必武 叶剑英 陈毅诗词鉴赏》,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2月,第410页

赏析

时隔四十年,叶剑英元帅又回到了西安办事处,在这里,他曾为促成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大量工作,这里也是西安事变时中共代表的住处。他们与国民党谈判,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捉”“吟”两个动词用的很精彩,点名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即不动武力,就改变了原先国共内战的局面,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而最后两句,“风雪立多时”则深情表达了对战友和过往岁月的怀念

抗日战争

挽左权同志

董必武
左君真卓荦,弱冠已从戎。
大略观孙子,精微究客翁。
长征尝险阻,抗日显英雄。
讵忆偏城阨,横尸马革中。

选自

董必武:《董必武诗选》,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11月,第68页

赏析

本诗是一首悼亡诗,悼亡在反扫荡战斗中牺牲的左权将领。诗人回顾了左权的经历,弱冠之年已经从军打仗,熟读《孙子兵法》,认真研究兵法理论,在长征过程中历经艰难险阻,在抗日战争中展现英雄气概。最后一句,化用“何须马革裹尸还”,既表达出对左权将军的惋惜、怀念,也表达了对他为国捐躯的敬佩。

满江红·悼左权同志

叶剑英
敌后坚持,捍卫着自由中国。试看那,欃枪满地,汉家旗帜。剩水残山容我主,穿沟破垒标奇迹。问伊谁百万好男儿,投有北。
崦嵫日,垂垂没;先击败,希特勒。会雄师踏上,长白山雪。风起云飞怀战友,屋梁月落疑颜色。最伤心河畔依清漳,埋忠骨。

选自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叶剑英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2月,第31页

赏析

这首诗同样是一首悼念左权的诗词,作者先高度赞扬了左权将军,说他在敌后占领区坚持抗战,捍卫着中华民族的旗帜。下阕先写当前战争局势,日本和德国都气数将尽,战胜他们指日可待。之后感情突转,触景生情,睹物思人,深切表达了对左权战友的怀念。

和郭沫若同志《登尔雅台怀人》

朱德
一九四四年写于日寇南侵黔桂时
回顾西南满战云,台高尔雅旧情殷。
千村沧落悲三楚,四位“英雄”丧甘军。
北国翻新看后劲,东邻员越可先闻。
内忧外患澄清日,痛饮黄龙定约君。

选自

肖菡,谭好哲,王蕙莉主编:《伟人的咏唱 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 董必武 叶剑英 陈毅诗词鉴赏》,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2月,第251页

赏析

本诗作于抗日战争期间。
“回顾西南满战云”“千村沧落悲三楚,四位‘英雄’丧甘军”着重描写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颓势。当时,德日已经丧失了军事优势,日本为了挽救自己的末日,在中国大陆发动了打通平汉路、粤汉路和通往越南的大陆交通线的战役,国民党40余万大军无法抵挡日寇3万余人的进攻,丢失了大小城池146座。“英雄”代指国民党将领汤恩伯、胡宗南、方先觉、白崇禧四人,这里是反语,表达了对国民党懦弱无能、丧城失地的愤懑与嘲讽。
“北国翻新看后劲,东邻员越可先闻”则着重写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诗人没有被日寇的嚣张气焰所吓到,而是高瞻远瞩,从抗日肯据地军民团结一心、奋勇杀敌、日新月异的形势中看到了抗日的真正力量所在。表达了对抗日军民的信赖与取得抗战胜利的昂扬自信,体现了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台高尔雅旧情殷”“内忧外患澄清日,痛饮黄龙定约君”则表达了两人关系之密切以及对关心抗战形势的友人的慰勉。

解放战争

感事八首用杜甫《秋兴》诗韵·寄南征诸将

朱德
南征诸将建奇功,胜算全操在掌中。
国贼军心惊落叶,雄师士气胜秋风。
独裁政体沉云黑,解放族旗满地红。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选自

肖菡,谭好哲,王蕙莉主编:《伟人的咏唱 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 董必武 叶剑英 陈毅诗词鉴赏》,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2月,第257页

赏析

本诗作于1947年11月。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100余万军队,1947年9月至11月,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这一转变是以解放军刘邓、陈粟、陈赓三路大军强渡黄河、越过陇海铁路向南进攻,把战争推向国民党统治区为标志的。“南征诸将”就是指这些同志。
“国贼军心惊落叶,雄师士气胜秋风。”用比喻,写出我军如秋风扫落叶般横扫国民党军队的浩大声势。形势的逆转在于“独裁政体沉云黑,解放族旗满地红”,即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实行专制统治,剥削压迫广大劳动人民,而我党领导的解放战争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意愿,才能所向披靡。抒发了作者的昂扬自信与战斗豪情。

莱芜大捷

陈毅
一九四七年二月
淄博莱芜战血红,我军又猎泰山东。
百千万众擒群虎,七十二崮志伟功。
鲁中霁雪明飞帜,渤海洪波唱大风。 堪笑顽酋成面缚,叩头请罪詈元凶。

选自

肖菡,谭好哲,王蕙莉主编:《伟人的咏唱 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 董必武 叶剑英 陈毅诗词鉴赏》,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2月,第490页

赏析

本诗为庆祝莱芜大捷而作,我军华东野战军仅用三天就击败李仙洲集团并活捉李仙洲。“猎”“酋”形象地展示出在我军的进攻下,敌军就像猎物一样狼狈,表现出我军的英雄气概。“七十二崮”点明作战的地点在沂蒙山区。“鲁中霁雪明飞帜,渤海洪波唱大风。”写战斗胜利后我军的喜悦,但不是直接描写,而是侧面写飞雪与波浪侧面烘托喜悦的氛围,富有艺术表现力。

淮海战役

纪念淮海战役胜利四十周年

聂凤智
淮海鏖兵忆昔年,
喜除桀日换尧天。
常思斩将驰驱日,
犹记搴旗谈笑间。
芳草萋萋掩忠骨,
凯歌阵阵起征鞍。
高风亮节照寰宇,
青史长留英勇篇。

选自

《将帅诗词选》(续集)编委会编,《将帅诗词选 续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第140页

沁园春·淮海战役

粟裕
作战方针,攻城打援,首占开封。
又俘区寿年,再创敌援;战局过坳,敌转防御。
兖济解放,徐海动摇,横扫江淮在今朝。
十月节,我大军南挥,分割包抄。
首歼碾庄伯韬,看徐双翁鳖哪里逃。
笑纬国东援,损失徒劳;双堆黄维,称蒋嫡系。
覆灭于后,杜氏将军,倾巢突围也难逃。

选自

https://www.gushixiu.net/qinyuanchunhuaihaizhanyi-b/

赏析

这两首诗都是写淮海战役,两位诗人都亲身参与了淮海战役。第一首诗是淮海战役四十周年之际写的,更有回忆意味,表达了对将士英勇作战的赞美。第二首诗则侧重于描述我军的战法,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敌人的蔑视,以及战斗胜利的喜悦。

新中国成立

开国小言

陈毅
天安门上望,城下人如海。举头红五星,共庆山河改。天安门上望,京阙焕新彩。亿众大革命,流血三十载。
天安门上望,红旗翻作海。万岁涌潮来,军民真主宰。元首耀北辰,元戎雄泰岱。群英共检阅,盛业开万代。
人民庆开国,宇内浸狂欢。幽燕秋花发,从此岁不寒。一九四九年,国际庆伟观。东方红日起,火焰照人寰。
革命久从戎,胜利不自期。盛曲今眼见,此生信不虚。奇景要大作,开国待雅言。拙句何足数,避席让群贤。

选自

肖菡,谭好哲,王蕙莉主编:《伟人的咏唱 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 董必武 叶剑英 陈毅诗词鉴赏》,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2月,第496页

赏析

10月1日陈毅同志出席了开国大典,心情十分激动,写下这组诗歌,描绘了开国大典的热闹景象。既有实写开国大典的热闹场面,如“城下人如海”“京阙焕新彩”,也有虚写,“宇内浸狂欢”,写整个世界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足可见作者的欣喜。不仅有描写,也有回忆,诗人回忆了过去三十年的历史,人民群众用革命成为了自己的主宰,从此翻身当家做主。最后一句是诗人的自谦,可以读出诗人的君子作风。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诗

叶剑英
中朝唇齿最相关,
出国支援冒万难。
妙算戎机先待敌,
突然捷报遍宇寰。

铁鸟猖狂阻运输,
我军攻势号星期。
学成狡兔营三窟,
坑道能歼百万师。

苦战三年依后勤,
敌机拦阻且投菌。
组成网状交通站,
保证弹粮给我军。

选自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叶剑英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2月,第45页

赏析

这首诗交代了我国出兵的原因,是因为中朝命运相关,唇亡则齿寒。后两首则描述了战斗场面,一方面,敌军武器先进,有“铁鸟”的轰炸,还有细菌武器的攻击,另一方面,我军为了保障后勤补给也运用各种计谋,如狡兔三窟,组建网状交通线等,体现出我军的顽强与智慧。

庆祝朝鲜停战

肖剑飞
美帝侵朝起狼烟,
铁蹄迫近鸭江边。
中朝人民齐奋起,
挥戈抗敌战犹酣。
残阳映血溅铁马,
寒光照衣战夜阑。
三载斩首百九万,
板门停战笑开颜。

选自

《将帅诗词选》(续集)编委会编,《将帅诗词选 续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第461页

赏析

1953年,战争双方在板门店签署了停战协议,在北纬38度附近设立非军事区,将北朝鲜和南韩分离开。本诗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诗人肖剑飞也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首尾两句交代了参战的起因以及战果,三年创下的累累战果,促成了板门停战的实现,而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中朝人民齐奋起”。“残阳映血溅铁马,寒光照衣战夜阑。”则表现出环境的恶劣,更加反衬出中朝人民的顽强意志。

社会主义改造

长江大桥

叶剑英
龟蛇对峙,
千年浊浪排空起,
折戟沉沙,
英雄淘尽,
都无觅处。
天公叹服,
地上神仙,
长桥飞架,
南北东西无阻。

遥想银河,
斜窥牛女,
端的乍惊还妒。
江心独立,
看巫峡巫山,
头吴尾楚,
任你从容指顾。
流水不关情,
让它滚滚东去。

选自

毛主席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诗词研究会编,《老一辈革命家诗词选注》,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30页

赏析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于1957年通车运营。本诗为了庆祝长江大桥建成而作,交代了武汉长江大桥的位置——武昌蛇山、汉阳龟山之间,点明建桥的目的——畅通南北东西。诗人不满足于实写,一个“对峙”,将蛇龟写活了,仿佛是传说中的神兽坐落在大桥两边。而牛郎织女故事的运用,为本诗增添了浪漫主义的氛围。同时,折戟沉沙、英雄无觅,化用典故,为大桥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文化大革命

牯岭即事

董必武
山中连日雨阴沉,秋肃为功动鬼神。
午后云开红日出,林间暖入晚晴新。

选自

肖菡,谭好哲,王蕙莉主编:《伟人的咏唱 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 董必武 叶剑英 陈毅诗词鉴赏》,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2月,第342页

赏析

牯岭,指庐山牯牛岭,一般代指庐山,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就是在这里召开。这首诗看似是写天气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山中连日雨阴沉,秋肃为功动鬼神。”指文化大革命使得中国处于紧张、混乱的氛围中,会上,林彪反革命集团突然向党发动袭击,加剧了局势的紧张。但是毛泽东识破了他们篡党夺权的阴谋,所以诗人说“午后云开红日出,林间暖入晚晴新”,正义的力量终究是压倒了反对势力。

斥林彪

叶剑英
铁鸟南飞叛未成, 庐山终古显威灵。 仓皇北窜埋沙碛,
地下应惭汉李陵。

选自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叶剑英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2月,第168页

赏析

本诗作于九一三事件后。“庐山”指庐山会议。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集团组成反党集团,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甚至妄想刺杀毛主席。阴谋败露后,乘坐飞机仓皇出逃,在蒙古国坠机身亡,此即九一三事件。诗人对此的评价是“地下应惭汉李陵”,李陵大破匈奴,居功自傲,却不想最终被匈奴俘获投降。诗人认为林彪和李陵相似,均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也最终叛国。但李陵是被俘后迫不得已,而林彪是主动叛逃。

五哀诗·老舍

王力
自古文人厄运多,堪嗟魑魅喜人过。
龙须沟水成陈迹,今日明湖当汩罗!

选自

钱理群,袁本良注评:《二十世纪诗词注评》,漓江出版社,2011年10月,225页

五哀诗·吴晗

王力
海瑞何如吴子忠?拘囚远比罢官凶!
贾生流涕浑无补,赢得灾殃及汝躬。

选自

钱理群,袁本良注评:《二十世纪诗词注评》,漓江出版社,2011年10月,226页

赏析

原题五首,分别哀悼在文革中遭迫害而死的五位学者:老舍、翦伯赞、吴晗、周予同、刘盼遂。第一首将老舍与屈原作比,两者均是不满现实投诉而死。第二首点明吴晗受迫害的原因是因为写有历史剧《海瑞罢官》,说吴晗受到的迫害较海瑞更深。这组诗揭露了文革对学者的迫害,也表达了对他们的怀念。

原子弹爆炸

喜闻原子弹试验成功

唐稚松
一雷轰动万方誉,天下炎黄意气舒。
喜我丰功凭自力,看他奇货复何居。
人凡可有吾当有,彼苦消除此亦除。
纵使火球原纸虎,吼声良足警虫鱼。

选自

韩存志,王克美主编,院士诗词,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09,第242页

赏析

唐稚松院士是中国著名的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专家。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原子弹试验成功的喜悦。“凭自力”指明中国研制原子弹是独立研发,没有使用国外技术。“看他奇货复何居”点明了中国研制核武器的目的,即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自己的国防实力。

中共十一大

欢庆十一大胜利召开

伍献文
喜讯频传喜欲狂,英明果断党中央。
清除四害澄玉宇,起用贤能作栋梁。
治国抓纲承遗训,立新破旧见沧桑。
会看科技东风劲,附骥竟忘两鬓霜。

选自

韩存志,王克美主编,《院士诗词》,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72页

赏析

中共十一大召开于1977年,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提前召开,大会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重申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本诗开篇交代了这一背景,而最后一句,则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诗人认为,起用贤能做栋梁之后,中国的科技事业一定能重新发展壮大,作者也愿意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以至于忘记两鬓斑白,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喜悦与激动。

科学技术大会

祝科学大会·调寄忆秦娥

叶剑英
追科学,
西方世界鞭先着。
鞭先着,
宏观在宇,
微观在握。

神州九亿争飞跃,
卫星电逝吴刚愕,
吴刚愕, 九天月揽,
五洋鳌捉。

选自

毛主席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诗词研究会编,《老一辈革命家诗词选注》,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68页

赏析

文化大革命之后,长期遭到歧视和破坏的科技工作收到人们的重视,于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技术大会,本诗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作者首先客观承认了西方科学技术在宏观微观层面的领先,“鞭先着”突出了追赶的急迫感。但诗人没有一味地沉浸在落后的现状,而看到了中国的潜力。中国也可以上九天揽月,可以下五洋捉鳖,这一切的原因在于有九亿“争飞跃”的人民,表现出作者对中国科技未来的昂扬自信。

改革开放

纪念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廿周年

厉有为
(一)
乘鹤翔天逾卅年,
南巡故事忆春天。
航程拨正多亏舵,
路线宣明好使船。
红树林风喧白鹭,
莲花山色掩啼鹃。
拓荒继志承宏业,
华夏人民创续篇。

(二)
载载相思载载深,
黎民富裕在渔村。
南巡国事谆谆语,
赢得人民恰恰心。
水复山穷无路径,
花明柳暗又逢春。
拓荒不畏攀登苦,
贵在追求力创新。

选自

https://www.sohu.com/a/475128606_121123865

赏析

这组诗纪念了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初,党和国家的发展遇到困难,邓小平同志在南方发表了一系列谈话,即“南方谈话”。作者深刻赞颂了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赢得人民恰恰心”,说谈话回答了很多束缚人民思想的认识问题,赢得人民的认可与肯定,“航程拨正多亏舵,路线宣明好使船”,说谈话端正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路线,即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作者也赞扬“水复山穷无路径,花明柳暗又逢春”,说南方谈话让中国的发展柳暗花明又一村,开辟了中国现代化建设新的篇章。

鹧鸪天·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感怀

张玉璞

四秩回眸一望收,宇寰瞩目万民讴。嫦娥探月开新路,高铁飞驰拓五洲。
圆国梦,上层楼,复兴大业赖筹谋。中枢领路巅峰立,开放洪涛滚滚流。

选自

http://www.dangjian.cn/djw2016sy/djw2016syyw/201812/t20181217_4940063.shtml

赏析

如题,这首词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而作。上阙列举四十年来中国发展的成就,嫦娥探月,以及高铁兴建惠及民生,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很多,作者选这两项为代表,可能是因为这些是百姓看得见的,或者收益最深的,也是最有助于增强幸福感,民族自豪感的。下阕电梯,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因为中央的领导,实施了正确的改革开放政策。

丝绸之路

为“振兴丝绸之路国际书画展览”题诗

钱仲联
飙轮电驶了非难,过却千山又万山。
孔道不殊人世换,春光远度玉门关。

选自

钱理群,袁本良注评:《二十世纪诗词注评》,漓江出版社,2011年10月,288页

赏析

本诗作于1987年,作者反用“春光不度玉门关”,写出得益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丝绸之路沿线的区域的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再也不是人迹罕至的荒漠,作者的欣喜蕴藏在字里行间。

中共十三大

贺党的十三大顺利闭幕

肖劲光
大乐一曲响高音,
盛会促人长精神。
纪程丰碑前程远,
宏图长卷画图新。
富国强国好国策,
顺人动人悦人心。
改革开放花似锦,
一年四时都胜春。

选自

《将帅诗词选》(续集)编委会编,《将帅诗词选 续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第2页

赏析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举行。经过拨乱反正和九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诗人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对改革开放的赞美也发自肺腑,情真意切。

香港回归

迎香港回归

李锐
倒计时钟挂广场,曾于窑洞谈香江。
瓜分豆剖随潮去,璧合珠联迎客忙。
荒岛已成天下港,鲜花开放岭南窗。
零丁洋畔春光好,青史青山讵敢忘。

选自

钱理群,袁本良注评:《二十世纪诗词注评》,漓江出版社,2011年10月,326页

赏析

本诗作于1996年,诗人有感于香港回归。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原来的“荒岛”已经成为如今的“天下港”,点明香港变化之大以及重要性。另一方面,过去香港被占与如今作为“岭南窗”迎接来宾也形成了对比,表现出国耻雪尽的喜悦感。同时,“青史青山讵敢忘”也提醒着我们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香港回归感颂

裘维藩
腐朽清廷实堪恨,醉生梦死等废人。
朝中有才不能用,割地赔款祸万民。
香港易主不知惜,漫天奇辱任沉沦。
大地忽然惊雷发,一国两制世无伦。
古有相如归完璧,今出邓公谋划真。
举世瞩目七一七,风雨声中回归亲。
米字标帜飘飘落,五星红旗翻紫宸。
神州喜极热泪下,百年忍辱今雪伸。
祖国双手迎离子,团结建设辉煌新。

选自

韩存志,王克美主编,《院士诗词》,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321页

赏析

这首诗先写香港离开祖国怀抱的原因,即清政府无能,割地赔款。而如今香港回归,是因为邓小平同志无与伦比的一国两制政策,才最终洗刷了中国的百年屈辱。清廷的无能与邓公的英明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以及对香港未来发展的昂扬自信。

澳门回归

盼统一庆澳门回归

程天民
任人宰割屈辱史,中华崛起才雪耻。
完璧南天在今日,挥指台海会有时。

选自

韩存志,王克美主编,《院士诗词》,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306页

赏析

诗人程天民,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防原医学与病理学家,曾多次参加中国的核试验。这首诗为庆祝澳门回归而作,说澳门回归洗刷了中国的耻辱,且不止步于此,还表达了对收复台湾的殷殷期盼。

忆秦娥·庆港澳回归

薛社普
百年劫,港澳回归国耻雪。国耻雪,普天同庆,四海心悦。
强权冷战西风烈,一国两制运筹绝。运筹绝,邓公伟略,中华归一。

选自

韩存志,王克美主编,《院士诗词》,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331页

赏析

这首词为庆祝香港澳门回归而作,上阙写港澳回归的意义,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的一大进步,洗刷了中国近代的屈辱。下阕写港澳能够回归的原因,邓公一国两制的政策是一个关键原因。在冷战的背景下,在强权的威势峡,邓公一国两制战略的提出完美的解决了港澳的回归问题,更显其雄才大略。

三峡工程

为三峡工程报题

潘家铮
功过争论已化烟,终看神力换山川。
遥传紫电三千里,长息洪波十万年。
锦绣库区辞旧貌,雨云巫峡展新颜。
莫从蜗壳窥人世,改革高潮浪接天。

选自

韩存志,王克美主编,《院士诗词》,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326页

赏析

作者潘家铮是我国著名的水工结构和水电建设专家,参与了三峡工程论证、建设的全过程。首句“功过争论已化烟,终看神力换山川。”点明三峡工程的建成事实证明了他们的“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的结论。三峡工程的建设实现了治理水患、绿色发电、航运功能的统一,造福了一方百姓。最后一句作者由三峡工程引申到更大范围的改革开放,表达了对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自信。字里行间昂扬着诗人对三峡工程建成的喜悦。

北京冬奥会

满江红·北京冬奥会(并序)

王改正 啸春来,九域人民同贺;龙腾奥运,全球健将云集。恰是百年变局之缩影,展示民族复兴之信心,拥抱世界文明之气度,镌刻奋斗拼搏之精神。春天万紫千红,阳光、富强、开放的中国,一片祥云缭绕,一起追求卓越、友谊、尊重、团结、和平,一起奔向未来。乃欣欣然为之歌曰:
盛世京华,双奥运,中国之诺。一起向未来,拥抱五洲宾客。如意呈娇冰雪冷,精英挥汗环球热。齐踊跃,展翅上高台,飞云鹤。
燕山舞,蓝天阔。龙虎将,功赫赫。看千红万紫,电驰风掣。恰似同心圆玉璧,拼搏喜泪铭金册。新时代,九域共康庄,人欢乐。

选自

https://meiwen.gmw.cn/2022-01/27/content_35477414.html

赏析

这首词为北京冬奥会而作,指出了北京冬奥会举办的意义。作为运动会,它展现了运动健儿的风采,同时它也是一场外交盛会,展现了中国发展的成就,民族复兴的信心,向世界呈现出一个富强开放的中国,也是一次中外交流的好机会,展现了中国与国际友好相处,一起向未来的信心决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念奴娇·小康梦

管国辉
登临兰荫,看三江两岸,高楼林立。横纵坦途如网密,稻寂飘香阡陌。绿水青山,丰衣足食,似在桃源邑。古楼新渡,一声悠远长笛。
改革演绎沧桑,安居乐业,靠党英明策。更绘小康宏伟景,全仗如椽神笔。霞锦金梭,银锄沃土,奋起争朝夕。百年圆梦,共迎华夏奇迹。

选自

http://shaolinculture.cn/news/2020/0920/389.html

赏析

这首词为歌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作。上阙写实景,描绘了小康社会的景象,景色优美,人民安居乐业。下阕点明小康社会建成的原因。其一是党的正确领导,实行了改革开放,其二是人民群众的努力奋斗。

党的二十大

七律·庆国庆迎二十大

肖红缨

菊萃金溶若许酬,威仪华夏稔知收。
七三征路披星月,卌四续航消痛忧。
厚土能培千载树,长帆正济万江流。
纤夫莫道风云险,镇海神针上舵楼。

选自

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2955/99148.htm

赏析

这首诗为庆祝中共二十大召开而作。首联用菊花盛开的景象来比喻国家的繁荣昌盛,颔联与时间相关,“七三”指新中国成立七十三周年,“卌四”指改革开放四十四周年,最后两联用厚土培树、长帆渡江的意象象征国家的稳定发展,诗人认为在党如镇海神针的领导下,国家未来也一定能继续稳定发展。这首诗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展现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党的信任,以及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憧憬。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中国共产党百年颂

李殿仁(北京) 春雷震响曙光出,高举锤镰开战图。
血染征衣豪气壮,肩担使命硕勋殊。
扫除乌瘴天晴朗,装扮青山民意舒。
苦难辉煌风雨路,奋身接力上新途。

选自

https://meiwen.gmw.cn/2021-06/29/content_34958827.htm

赏析

这首诗作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锤镰”既是实指,中国共产党团结了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才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也指代党徽上的镰刀锤头,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扫除乌瘴天晴朗,装扮青山民意舒。”前一句写中国共产党之前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后一句写中国共产党现在有了新的任务与使命,即改善民生福祉。“青山”指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
这首诗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过往的奋斗历史,也着眼于当下的发展政策,同时也对未来做了美好的展望,表达了对党美好的祝福。